刘灿铭发言
陈忠康发言
汪永江发言
孟庆星发言
张红春发言
肖文飞发言
代跃作学术总结
中国书协一行及与会代表参观全国第五届草书作品展览
3月2日,“进入草书”——中国书协专委会委员解读全国第五届草书展云课堂在上海举行。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李昕,中国书协副主席潘善助及中国书协第八届专委会委员、上海书法教育界代表、130多所高校书法专业师生六千余人线上线下参加活动。活动由中国书协副主席、草书委员会主任代跃主持。
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刘灿铭,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陈忠康,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书协副主席汪永江,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湖北省书协主席孟庆星,陕西省书协副主席、长安大学教授张红春,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学术部主任肖文飞分别就章草、二王帖学为主的魏晋草书、以张旭怀素为主的唐代草书、以黄庭坚为主的宋代草书、宋元明帖系草书、明清草书六个专题,解读全国第五届草书展。
刘灿铭重点就取法风格、表现形式、审美表达、精神气质、文本选择等方面对入展章草作品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作者在学习汉晋章草时注重融合,特别是将简牍中章草“草化”过程及“书写性”引入《平复帖》等经典,以丰富的书法新资源弥补经典文本体量较小的问题。今草和章草融合的尝试在书法史上都有迹可循,无论是简牍的“草化”过程、元明书家对今草章草融合的尝试,还是近当代王蘧常以篆隶笔意入章草,均有启发借鉴意义。
陈忠康介绍了小草书风的形成原因,他指出,当今草书作者注重行气、章法、墨色、节奏等元素,而对书写中可能更基础的、更关键的部分,如点画笔法、字法、结构等训练不够,这样容易导致面目雷同,而对真正体现个人特征与辨识度的细节内容和书写合理性往往关注不够。书法训练的路径可以向外求,即追求技巧表现与外在形式,但更应向内求,从修养、心境、气质上去改变。
汪永江解析了“旭、素”书风的基本特质,他认为“旭、素”草书一改今草中清丽典雅,进而拓展为激扬狂放的大草、狂草,为二王帖系书法传承拓展了空间。此类入展作品又往往借鉴晚明时期高堂大轴的形式,注重整篇章法的空间趣味,随着章法节奏的推进拓展笔势的对比关系,弱化局部,突出整体,以适应“壁上观”的展示要求,与当代展厅文化为主体的书法艺术表现观念相契合。
孟庆星对取法黄庭坚的大草书风进行了梳理,认为黄庭坚大草书法是体现写意精神较为理想的形式载体。就当代草书创作者来说,借助黄庭坚大草的视觉形式和创作手法,快速把握到大草书法创作的基本规则,不失为一个可取路径。总体上看,黄庭坚大草书风入展作品在技法上有着较高的熟练度,结合作品形式和现代展厅效果为现当代草书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但作品形式的趋同倾向有待关注。
张红春将入展作品划分为溯源竞流、法古开新者,亦步亦趋、规模古贤者,似古实新、追随时风者三类,并分别进行详细点评。她认为,书法是集中显示个人功力、学养内涵和性情的传统艺术,以心性、情怀、境界见诸笔端。书法之道是不断学习,自我颠覆、自我重塑的过程,加强书写背后的人文素养,与书写功力的累积同样重要,决定一个书家脚下的路,能走多远多高。
肖文飞认为,学习是通过对个案的研究把握书法最大共性,创作是把理解到的最大共性以自己的面目呈现,此即个性与风格。入展作品在继承传统上做出了努力,但取法还相对单一,个性化还不够鲜明。这需要作者在更广阔更深入的源流梳理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本,通过技术的解决,解除工具材料对表达的障碍,通过对经典的研究,表达汉字造型之美,让书法紧贴文化根脉,获得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代跃作学术总结。他认为,草书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是中国书法中最具表情达意、最具浪漫色彩与抒情意义的人文表达,全国第五届草书展展现了当代草书创作的时代新格局。他希望广大草书研习者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草书创作审美理想相结合,厘清并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创作出无愧先贤、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的精品力作。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将携手全国同道,用心用情用功为中国书法在当代的传承发展与繁荣作出贡献。
“进入草书”云课堂以专委会委员解读入展作品的形式,在梳理草书发展渊源与流变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浅出的个案分析,揭示草书研习和创作中的传与承、技与道、古与今、得与失,自觉推进专业届展及其成果的创新性转化,推动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融合共进,帮助书家在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创作中更加精进,带领观众略书法之美,促进书法文化传播,引领社会审美风尚。
中国书协一行及与会代表还参观了在中华艺术宫展出的全国第五届草书作品展览。
编辑: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