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相卿出生1963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六、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大师联盟副主席、中华民族艺术珍品评审鉴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钧瓷委员会主任、河南省钧瓷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总监、河南大学硕士生导师、禹州市钧瓷行业协会会长。
孔相卿诞生在河南省禹州市神垕这个有着浓浓钧艺氛围的古镇。父亲孔铁山,是国营禹县瓷厂的实验室主任,为新中国钧瓷工艺的恢复做出了突出贡献,另一个贡献他没有机缘看到了--他把一个玩泥巴的小男孩培养成了引领当代钧瓷创新发展的"国大师"
主要影响
"父亲对我的影响太深了。"孔相卿说。看到儿子对绘画十分感兴趣,孔铁山托人从外地寄来了《芥子园画谱》,每天早上5点半,喊儿子起床临摹,等到孔相卿十二三岁时,已经能很娴熟地在瓷板上作画。当时的钧瓷业,从事钧釉及钧瓷工艺研究的人很多,钧瓷造型以传统为主,少有创新。父亲从他绘画的专注中发现了他的艺术潜质,引导他走上钧瓷造型设计的道路。父亲说:"泥巴和釉料都只是材料,只有通过设计造型,它们才能变成艺术。"还在十一二岁时,孔相卿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钧瓷模具的制作,为了开阔儿子的眼界,每次到外地出差,他都拿几件其他瓷区的产品让孔相卿学习。记得有一年暑假,他从广东省石湾带回了一只上山虎。一个多月过去了,孔相卿一直试着照样子做一个,从头到尾、反反复复,怎么也做不出老虎的动势,咋看咋不像,请教厂里的老师傅,师傅亲自下手做,还是达不到人家那样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这时,少年孔相卿意识到,天外有天,神后的工艺水平已经大大落后了。
学习
1978年,中央美院在神垕开办了河南省陶瓷设计专业培训班。15岁的孔相卿成了培训班最小的学生。因为少时打下的绘画基础,还有长久困惑于心的问题迟迟不能解决,老师一点拨,他马上明白了,不管是人物还是动物,要想做得外形逼真,必须弄清楚内部的骨骼结构与肌肉走向。神垕的老师傅没有受过现代美术的线条与造型训练,只知道民间口耳相传的口诀,不讲结构与比例关系。传统师带徒的形式存在着诸多局限,幸运的是,培训班为他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
之后,他断断续续到中央美院学习了两年。在北京的友谊商店,孔相卿见到过钧瓷,和其他工艺品摆放在一起,工艺粗糙、造型失真,他不敢抬眼细看。他说,"钧瓷风格厚重、粗犷、大气,和工艺的笨重、粗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宋钧造型流畅、大气,釉色玉润、晶莹,做工精美、法度严谨。因此,粗笨不应是钧瓷的风格,只是宋钧传承的不完善阶段。可当时的钧瓷产品,确实在造型设计、工艺流程上有许多急待改进之处,好像一匹上等的绸缎被裁剪坏了,登不了大雅之堂。"从那时起,孔相卿发誓,一定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发扬光大,突破地区局限,在整个工艺美术的大视野中要求自己,要做,就争取做到最好。
成就
1992年,29岁的他创立孔家钧窑有限公司。一晃十五年过去了,他把一把普普通通的泥土,变成了无数莹润优雅的艺术品,作为国礼,代表中国民族文化,向海外传播。 成就了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钧瓷行业最大的企业。
责任编辑:苏阳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