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九一书画艺术品空间 WWW.SHUHUA91.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书画名家
闫 平
0
发布时间:2024-02-29

12.jpg

画家闫平,女,1956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79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83年毕业留校。1989年考入中央美院油画创作研修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家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第二工作室主持。

画家闫平作品参加"全国第一届油画展"、"93中国油画年展"获得银奖、"中国油画双年展"获提名奖,在美国参加过"中国现代艺术展"等。作品《矿大嫂》参加"全国第六届美展"获优秀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画家闫平,中国最有影响的女画家之一。百幅以上作品,广泛被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典、比利时、新加坡、香港、台湾、中国美术馆、海外美术馆、博物馆以及国内外私人收藏。


代表著作


《中国当代油画精品集--闫平》

《名家名品-闫平》等


人物评价


闫平的自由挥写与她对彩色的重视,那种具有鲜明性格的笔触所画出来的明朗的室内光线与明朗的色彩,使习惯于沉重的形式和压抑的情感的中国观众,感受到艺术与人性中欢快明朗的一面。闫平的绘画,给焦虑沉重的中国人环境,吹来了温暖、明朗的人性之风。

闫平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美术界逐渐取得地位而倍受瞩目的女画家之一。她身处学院体制之中,选取固定主题,在画布之上探索油画的用光与用色问题。

"母与子"是闫平创作的固定主题。选取这个主题,表现起来更能使画家本人置身于一个温馨细腻的内心世界之中,在创作过程中,女画家内心的思维层次就更容易被挖掘出来。正如另一位知名画家杨飞云所说:"选取比较亲切熟悉的对象作画时,我感觉我的情绪就如涓涓细流般随笔端融注到画布上了。"可以看出,画家选取主题是对创作过程起了一个开端的作用,这直接关系到一次创作的整体质量问题,因为合适的主题能将画家带入到绝佳的创作状态中去。因此,闫平获得成功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就发端于贴近内心的题材的选取。通过对"母与子"主题的反复表现,闫平将画面的各个因素都能够得心应手地合理调置,并且,这个题材也成为她在美术界独树一帜的女画家标志。

油画以表现自然界中的光与色为宗旨要追溯到十九世纪印象派了。流动的空气带着纯净而不失丰富的色彩组成了和谐单纯的画面,取代了文艺复兴以来以结实造型和讲究构图为准则的古典绘画,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油画技巧发展的结果。闫平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纳比派的用色造型特点,突破了山东艺术学院传统的苏联现实主义油画的造型体制技法,恰恰与北京中央美院当时比较"流行"的创作方式有相似之处。闫平这一看似超前的创作风格变化,实为她对传统油画造型手法的纯熟掌握之后的进一步飞跃,体现出她对油画的更深理解。闫平的色彩,已脱开写实体制的束缚,而更多地采用"观念色",只有写实功力深厚的画家,才能达到那种根据自然色而又更多地出现调控画面色彩关系的境界。闫平熟练地用新鲜活泼的颜色,重复看不变的母子主题,用变幻的光与色述说自己温情连绵的母子生活。

学院中出现的以闫平为代表的这一代画家,不同于老一代画家的主题绘画,他们更多地是形式上、风格上的探索。主题上就近取景,选择的都是熟而近的生活场景或挚爱亲友。这么多雷同的主题,实质上已成为单纯的风格载体,成了画家进行色彩与造型的研究载体,同时也是画家的标志性风格。学院中的新风格成为学院中的主流创作力量,对于大约30岁--45岁这个年龄段的优秀画家来说,拥有坚实的造型基础,身处学术气氛浓厚的学院,正值创作盛年,悉心地研究前辈大师的作品,同时,他们都遵循艺术是用来叙说心语这一准则,他们将中国油画带到新的世界里。闫平是新风格的代表,也是新世界的开拓者之一,人们在期待她新的风格,新的突破。


个人感悟


我的生活很简单,没有想象中的风花雪月和浪漫情事,那些年少时对生活的憧憬在文革岁月里被现实残酷地撕碎了…..。幸运的是,绘画成了我一生的知己,我可以无所顾忌地向它倾诉,可以找回我失去的信心。画室里工作的时间是个人的天地,只有那个时候,画里画外的我是一体的,我拥有充分的自由和放松,可以让自己的心放纵,不用顾及其他。绘画是一件既让我着迷又让人筋疲力尽的事,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一句歌词到一切可以引起视觉冲动和想象的话语和图像都会多多少少地冲击着我的神经。很多时候那些转瞬即逝的感觉需要寻找,因此我特别喜欢给自己当模特,想象中的样子先通过身体的预演得到一番感受,再把这种感受用画笔和颜色书写记录。即使是只言片语也容易让我感动,使我本能地把它和绘画联系在一起,在我的脑海里会浮现一种模糊的样子,于是我就有了创作的冲动,我努力地把这些模糊的感觉变得清晰起来,这个过程往往让我亢奋又筋疲力尽。

每一幅画都是琐碎生活的影子,是我的日记。日记里写着我的秘密,我用自己的色彩符号方式叙述着我的快乐和悲伤。春去秋来、聚散离合以及生活中许多细小的变化都让我感怀,我害怕岁月的流失害怕老去的孤单寂寞。每一个落日黄昏,看着屋内弥漫着柔和的光,那暖暖的气息使紧张疲惫的心松弛了,让我品味到了生命的价值,我感到了一种活着的感动……。

对于我来说,画布和颜色是我最忠实的伙伴,色彩世界里无穷的可探索性给了我自由发言的 


闫平画作


可能。我喜欢粉色尤其是粉红色,因为我认为粉红色最吻合女人的心理,能够带给我更多的幻想。在我的作品里不断地出现各种粉色系列,它们所要展现的不只是色彩的变化更多的是心绪的浮动。当然,绘画是一件技巧性很强的工作,它同时也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在考虑如何把各种感受转化成绘画语言时需要不断地尝试和理性地分析。每一笔一画都要最后落实到具体的形与色,许多看起来很随意的点划都是精心安排和经过多次的修改完成的,这是个反反复复推敲的过程,点、线、面的安排,画面的节奏,用笔和空间的处理等,都离不开经验和感觉。我们不可能抛开造型和色彩谈架上绘画,构成画面的每一个因素都值得认真研究。而研究色彩关系和造型变化也是我多年来从事的工作,此外, 表达真实的自我一直是我努力传达的信息。

形与色构成了画面,对形与色的不同要求和表现呈现出不同的画面风格。注意它们之间的对比变化可以得到无穷的乐趣,我不愿拘泥于细节的表现方式,更多时候是考虑形与色在画面上的布局构成的美感。在我的画中,灵动的线就是画面的表情,它如游丝般飘动,时而轻描淡写如暖风吹过,时而浓墨重彩惊心触目。交织于画面的线条和色彩细细地讲述了故事里的悲欢离合。生活中有很多让人感动的瞬间,我都想用绘画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我尽量避开那些令人紧张和压抑的题材,我更愿意我的作品对人的心灵能够起到抚慰的作用。画《母与子》系列是源于身为母亲的切身感受,画《小戏班子》系列也是来自于过去农村生活的印象,还有不少的静物画里留下的都是琐碎生活的痕迹。这些都是客观的题材,我选择最能体现自己生活状态的题材作画是由于表现这样真实的自我更容易些。我关注一切可以与图像联系的生活局部,寻找感性的、可以不断扩展的题材,追求画面简约的效果。在色彩的表现上,马蒂斯和毕加索的艺术给了我很多启发,就如马蒂斯在他的一篇笔记中写道:"我选择色彩并不依据任何科学理论,我依据的是观察、感受和亲身的经验。…,我仅仅是试图摆上能表达我的感受的色彩。有一种起推动作用的色调的比例关系存在着,它会引导我去改变人物的形、或变化作品的构图。我尽力去寻找这种比例关系,一直不断地工作下去,直到我在构图的所有部分中获得它为止。"同时,在对大师们的作品细心揣摩之后,我对色彩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我的作品中,表达空间的观念时依靠的是色彩而不是光与影。体现光线的感觉可以通过色彩的对比和排列来实现,而不仅仅是描绘物体。透过这些绘画技巧的因素,我想画面最后呈现出来的是由于视觉的碰撞而带来心灵的愉悦,那才是我最想达到的效果,我把对生命的理解和渴望用自己的方式做了注解。

因为现实生活的具体和琐碎更加反衬出艺术的超"现实",我希望把现实中的美再现。

和绝大多数的女人一样,我渴望生活中的不平凡,想要与众不同但都难以免俗。和大多数的画家一样,不愿过多地重复自己,让每一件新的作品保持鲜活却不是件容易的事。用心去画吧,在画里我可以把现实生活里的诸多念想尽情抒写。我清楚艺术的道路永无止境,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