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栏目:看展览
人首魔羯形壶
长19.5厘米、口径3.5厘米、底径7.5厘米、高16厘米 赤峰市巴林右旗乌兰套海苏木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马牛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歌生动地描绘了契丹这一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契丹,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北方民族,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至1125年天祚帝耶律延禧为金兵俘虏,其后耶律大石建西辽,于1218年亡于蒙古,契丹族的政权延续了三百余年。其盛时,曾势压后晋而得幽云十六州,与宋争锋而屡挫对手,四面所及,一时俱服。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个强盛的朝代?它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方面有哪些特点?9月6日至12月9日,“大辽五京——内蒙古出土文物暨辽南京建城1080年展”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向观众讲述契丹文化的辉煌成就和民族智慧。
展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文物局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协办,首都博物馆和内蒙古博物院共同承办。展览分为五京备焉、四时捺钵、南北面官、华夷同风、塔寺巍巍五个篇章,汇集17家文博单位的270件(套)文物精品,展示了契丹族在政治制度、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其中既有精致美丽的金银器、瓷器,也有珍稀神秘的壁画、佛教器具,还有玉器、瓷器、书画、石碑等。特殊的丧葬制度,琳琅多姿的随葬品展现了辽代制度及文化上的鲜明特点,多民族文化在这里产生、发展、碰撞、融合、升华,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契丹族为记录契丹语,参考汉字创制了契丹文字作为辽国的官方文字。他们这种以官方姿态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吸收,传达出一种推动民族统一、交融的决心。在展览的起始处,展示着一枚1977年6月在辽上京遗址出土的契丹银币。其正面有四个阳文契丹大字,为原铸;背面有八个阴文契丹大字,每两个字一组,为后刻。有关专家指出,正面四个契丹大字为“天朝万顺” ,顺序是上—下—左—右。内蒙古博物院院长陈永志介绍,契丹大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由汉字的偏旁部首组合而成。小小的钱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天人合一的思想意味,让人深切感受到中原农耕文明对契丹族这一游牧民族的影响。
银鎏金对凤纹冠饰横梁
宽15.3厘米、通高12.5厘米 凌源小喇嘛沟辽墓出土 凌源市博物馆藏
在出土文物中,人们发现大量龙凤图腾纹饰的遗存。不同于文字作为文明的象征,图腾是一个民族至高精神信仰的表征,从图腾中人们可以看到族群的神话、习俗等丰富的文化内容。契丹民族表现出来的对中原地区图腾性质纹饰的接受,表明民族的融合提升至了更高的层次。华夷同风篇章中,就有一件名为银鎏金对凤纹冠饰的饰品。它由鎏金薄银片制成,镂空双凤相对,立于如意云纹上。立凤勾喙长颈,芝冠长鬃,翅振而尾卷,双凤之间为四重如意云纹。下部横梁中间錾刻缠枝花叶,左右对称,边缘连珠,两端为芝冠凤首。精美的图案,精致的工艺,将两只昂首振翅、活灵活现的凤凰呈现出来。
受统治者推崇的影响,佛教在辽国得到较好的发展,也成为文化纽带,促进了民族融合。塔寺巍巍这一篇章展示了佛教在中国北部的辉煌发展。在这一篇章的展览中,有体量小巧,形态逼真,刀法遒劲娴熟的七佛贴金彩绘法舍利小塔;有上半身为人,下半身为鸟,手中常持各种乐器,或作演奏状,或手捧花束的绿釉迦陵频伽;还有由银丝拧成绳状树枝,卵形树冠, 16片弧边三角形树叶的银菩提……在种类众多的展览文物中,伴和着不时响起的钟鸣,当时人们匍身朝拜、祈愿求福的景象如在目前。
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青瓷、白瓷中,我们会发现偶有几个玻璃制品器具夹杂其间。如乳钉纹高颈玻璃瓶,它无色透明,细颈呈漏斗形,有喇叭状高圈足,腹壁磨雕五周小乳钉纹,口沿上一周为淡蓝色,底外部有吹塑疤痕。此杯把手特色之一是把手在玻璃熔液尚未凝固前堆砌而成花式镂空的效果。陈永志说:“我们通过鉴定这些玻璃器具的材料成分发现,它们可能来自中亚地区,这也说明草原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这些出土文物见证了世界性多民族之间的交流互通。
民族的融合,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在不同的时间、地域、民族中,往往有不同的发展形式。透过“大辽五京”展,可以看到契丹统治者在推动民族统一、文化交流中在政治制度方面做出的努力。他们在广泛学习唐朝治国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施行南北面官、因俗而治的国策,这种灵活的统治方式团结了区域内的各民族,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藉由“大辽五京” ,契丹族及其政权的发生轨迹被大体勾勒,这一轨迹无可辩驳地实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多元,是指中华民族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由不同民族所组成的复合民族共同体;一体,是指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结合成彼此交融、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对契丹族物质文化的深入研究与展示是揭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突破点,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平台。 ”陈永志说。(来源:中国艺术报)
嵌宝石鎏金包银漆盒
长26厘米、宽25厘米、高13厘米,188颗宝石 通辽市吐尔基山辽墓出土 内蒙古考古研究所藏
(责编:赫英海、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