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九一书画艺术品空间 WWW.SHUHUA91.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玩天地
来自深山的“非遗”珍品——青田印石
0
发布时间:2018-10-15
紫檀冻
紫檀冻

原标题:来自深山的“非遗”珍品——青田印石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自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存而逐渐为人们所认识。“非物质”是相对“物质”而言的,与古建筑、遗址、文物这些实体、实物、可触的遗产类型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出特征是通过口头和行为技艺传承。然而,对“非物质”的强调不是否定“物质”,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要靠表演、制作它们的人和一定的乐器、道具以及具体的表演、制作过程这些物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才能呈现出来。

因此,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彼此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非物质因素保证了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物质因素也是技艺得以体现、传承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世界遗产保护的两个重要原则,对物质遗产中“精神与感受”和非物质遗产中“材料与物质”等的重视,都说明要全面地看待每种文化遗产的有形和无形价值。

中国人的石头情结

2009年中国篆刻艺术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篆刻艺术发展历史悠久,集文字、书法、绘画、雕刻、印材于一体,是一门以小见大的综合性的传统艺术。强调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是突出了篆刻技艺通过人传承的特点,但是印石本身所具有的美感,以及篆刻家依托于石料因材制印,结合材料所发展出的整体性的技艺和审美追求,都是篆刻所不可或缺的物质因素。

中国人自古对美石、奇石情有独钟,上古传说女娲炼石补苍天,良渚先民以玉石为材,刻绘出宗教、信仰和文明的世界。春秋时代已有赏石藏石的文献记载。中国人不仅把美石视为山川灵气之结晶,更加以审美投射,赋予其诸多文学化和艺术化的想象和赞美。

中国最早的玺印印材主要为铜、牙和玉,印面出自古代制印工匠之手,或铸或凿,不特意追求风格,但却朴实率真,充满了灵巧的艺术智慧。唐宋以后文人开始参与篆印活动,一些具有文学意味的斋馆别号印体现了文人的心性修养。明代是中国篆刻艺术的转折期,主要原因就是印材从原来的铜、牙、玉改为花乳石一类,使文人能够自己奏刀治印,印材的改变推促了篆刻艺术的发展。明代文彭以前多使用牙章,请人代刻,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买下两筐青田灯光冻石,自己试作印,发现软硬适中,于是便弃牙就石。青田石等花乳石成为篆刻用材后,文人能亲自参与镌刻,他们一方面总结历代玺印成就并加以创新,大大促进了篆刻技艺的发展丰富,另一方面将诗句等文学因素入印,在实用性外提升了篆刻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因此印石材料的变化对篆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明清以降,篆刻与绘画、诗词、书法结为一体,诗书画印四全成为文人艺术追求的至高标准。

青田印石的色彩品相

青田印石是最受篆刻家追捧的印石用材。青田石很早就用于雕刻,现藏浙江省博物馆的六朝卧猪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青田石雕作品。另外如明代瓜形水盂、清代咸丰年间石雕壁饰“五福临门”都是存世的精美的青田石雕作品。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青田石雕荣获过艺术类最高奖。青田石主调尚青,但也有红、绿、蓝、赭、紫、黄诸色。这些多彩的颜色给了艺匠们无穷的想象。青田石同时有很强的刚性,故能作繁复的透雕、镂雕而形成独特的雕刻技艺和艺术效果。艺匠们往往因石施艺,因材取形,依形布局,依色取巧,所作都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印石,青田石也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其质地均匀,色彩雅丽沉稳,性质清刚细腻,软硬适中,极适宜奏刀。刀感爽利,所刻线条劲挺而能丰富,刀味十足。同时,青田石印章材质致密,不易吸附印泥的油彩;保管方便,只要在表层施蜡而不需涂油养护或以丝绸包裹,这都是它得到篆刻家青睐的重要原因。

2018年6月,杭州印学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国宝灯光冻”展览,将青田印石的魅力和价值再度展现在人们面前。

青田印石花色多样,产量不少,但成规模的系列性收藏没有想象的简单。首先,青田印石开采不易。旧时记载封门山采石,洞口都很小,得有石料,只能“抱而伏行,至阻碍处,仰身辗转而出,泥沾体足,面目不辨。”后来虽然都由正规矿厂开采,但老百姓往往还在矿山边上钻出小洞采石,俗称“老鼠洞”,很多石头是冒着生命危险开采出来的;其次,品种石的出产无法预测。虽然现在有先进仪器可以探测矿脉,但究竟最后开采出来什么类型的石头仍然无法预知,因此有些品种间隔二三十年才会偶然出现,有些甚至长达七八十年才昙花一现。所以较为完整的品种石的收藏,没有数十年的百计搜求,基本不可能实现;再次,一些珍稀品种更是可遇不可求,如灯光冻石。灯光冻的矿脉很细,且处夹生状态,极难开采。而且现在都是采用爆破技术,大材更不易得。此外,好的石头虽说是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天地精华,但还需要人的“非物质”因素参与。譬如鉴石、选石需要有过人的专业眼光,好印石还需要过硬的切割功夫才会呈现。石头切割是一门十分讲究的技术活,切得不好就会破坏原石。这些人为的因素决定了印石的质量。因此印石收藏甘苦自知,品种齐全的大规模整体性收藏更是不易。

青田石的稀缺性

随着青田矿脉的逐渐减少,加上对资源开采的限制日益严格,青田品种印石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国宝灯光冻”展览的藏品均来自一家私人博物馆——杭州青田印石博物馆。该馆收藏了大约280多个青田印石品种,其中不乏名品、奇品、珍品,是馆长夏可承先生穷五十余年之功搜集而成,可谓品种齐全,品质优良,千姿百态,妙趣天成,每枚印石花纹几乎独一无二。其规模之大、品种之全,在国内目前恐怕没有第二家可比。夏可承原是青田石雕厂学徒,后从事青田石雕和印石的收藏和经营。几十年间,他隔三岔五去青田各个矿区、石市、石铺转悠,凭籍自己的专业眼光淘拣印石,积少成多,遂成规模。

杭州青田印石博物馆还举办过“百枚青田菜花印石”“百枚黑白青田石”特展,可见收藏宏富。馆藏中殊为珍稀者有竹叶青、蓝星、兰花、青田夹板冻、爆米花等。一般认为青田印石有一百多个品种。但青田印石博物馆在整理自身收藏的基础上,总结出纯色类、巧色类、花色类、杂色类共四大类280多个品种。在传统的封门青、灯光冻、黄金耀等五十余个传统品种之外,还有黄鳝青田、千纹线等珍稀和孤品品种。这几年青田印石博物馆与浙江大学地质系合作,对品种印石,尤其是对其中的珍品如灯光冻、菜花黄等,从严谨的科学角度进行深入的矿物分析,为青田印石的分类研究做出了重要的奠基工作。

青田灯光冻与寿山田黄、昌化鸡血并称中华印石三宝。但它只流传于文献中,人们说不清楚它究竟是什么样子,连篆刻家们也往往只闻其名。为了探根溯源,在夏可承的支持下,青田石研究者林一平出版了《国宝灯光冻》一书。此书是集二十年研究之功,充分实地考察和科学论证的产物。书中对灯光冻的颜色及成因、矿物形态、矿区分布、等级分类,鉴识要津等都作了科学的论述,并配以大量实物图,发前人所未发,从而揭开了灯光冻神秘的面纱。

青田石的收藏意义

民间多奇藏,民间收藏家愿意将自己的私藏公开化、公共化,并以一己之力,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是社会清明和平、文化繁荣发展的象征。在世界文化趋同化的语境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宣传和利用成为国家民族寻求文化多元认同的重要意识和行为。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印石既具有独立欣赏价值,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篆刻”必不可少的物质因素。对它要从物质和非物质两方面进行完整性的研究和保护,庶几体现其真正的内涵和价值。

目前国内民间博物馆、美术馆发展迅速,但普遍存在着资金有限、研究力量缺乏、可持续性不够的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藏品发挥其文化作用。杭州是篆刻文化的渊薮,不仅有西泠印社、中国美术学院等研究和教学机构,而且有大量热爱和从事篆刻艺术的人士。青田印石博物馆所收藏的近百年出产的品种印石无疑为强化、深化杭州篆刻文化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资源日益难得的当下,对于青田印石,一方面要保护好矿源,有限度开发,另一方面要保存和研究好现有的整体的成系列的印石收藏。在收藏保护、研究宣传和开发利用上,政府和民间资本可以有所作为,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印石文化。(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潘天寿纪念馆副馆长)

(责编:赫英海、鲁婧)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