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九一书画艺术品空间 WWW.SHUHUA91.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展厅
中国十大草书书法家,不愧是历代书法的典范!
0
发布时间:2019-02-27

NO:10祝允明

祝枝山草书

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NO:9宋克

宋克章草书法

宋克,字仲温,号南宫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与高启等称十友,诗称十才子,高启为之撰“南宫生传”。洪武初为凤翔同知。其聪慧过人,博涉经史,长于丹青,尤善画竹,善楷、行、草并章草书,深得锺繇、王羲之书法遗意,章草书师皇象而新的变化,与宋璲、宋广齐名,书史称为“三宋”。

NO:8康里巎巎(nao)

康里巎巎草书

康里巎巎(nao),蒙古族人,元代著名少数民族书法家。字子山,号正斋、恕叟。曾任礼部尚书、奎章阁大学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以书名世。书与赵孟俯、鲜于枢、邓文原齐名,世称“北巎南赵”。他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代表作有《谪龙说卷》、《李白古风诗卷》、《述笔法卷》等。

NO:7黄庭坚

黄庭坚草书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着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NO:6怀素

怀素书法

怀素,唐书法家,字藏真,俗姓钱,幼年好佛,出家为僧,僧名怀素,长沙人(另一说零陵人)。精勤学书,以善狂草出名,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怀素代表作品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等。

NO:5张旭

张旭草书

张旭唐代大书家,字伯高,吴县人。他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张旭不单草书写的好,而且楷书写的也很好。

NO:4王献之

王献之书法

王献之又名王大令,字子敬,小名官奴,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诗人、大臣,晋简文帝司马昱的驸马。王献之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他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王献之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他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又叫“一笔书”。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王献之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NO:3王羲之

王羲之书法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为南迁琅琊王氏贵胄,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师承卫夫人、钟繇。著有《兰亭集序》。其书法尺牍散见于唐临诸法帖、十七帖、日本的丧乱、孔侍中等名品。其子王献之亦为书法家,世人合称为“二王”。王羲之兰亭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NO:2索靖

索靖章草书法

索靖,中国西晋书法家。字幼安,敦煌龙勒(今甘肃省敦煌市)人,张芝姊孙,博通经史。曾官尚书郎、雁门和酒泉太守,拜左卫将军。著有《索子》、《草书势》等。索靖善隶、行书,尤擅长章草,与书法家卫瓘齐名。他的草书学张芝,而又有自己的风格,当时有谓:精熟至极,索靖不及张芝;而妙有余姿,则张芝不及索靖。可见他的书法成就可以与张芝相媲美。索靖作品传世的有《月仪帖》、《出师颂》、《七月廿六日帖》等。

NO:1张芝

张芝《冠军帖》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字伯英,汉族,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人,东汉书法家,出身官宦家庭,其父张奂曾任太常卿。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法四贤。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