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九一书画艺术品空间 WWW.SHUHUA91.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评论
艺术学者——祝唯庸
0
发布时间:2022-07-07

00.jpg

                                                                                        

祝唯庸是“喜马拉雅”当红主播、青年艺术家、艺术史论作家。长期从事书画创作及艺术史论研究工作,在“喜马拉雅”开设的音频节目《一听就懂的中国艺术史》,让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穿越时间的迷雾,灵动地展示在每一个现代中国人面前。累计粉丝超过33万人,累计播放超过1700万次,累计留言超过5万条,居“人文口碑榜”首位。


我是近期才听到祝唯庸老师讲座,《一听就懂的中国艺术史》使我受益匪浅。祝老师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我们都在努力地诠释和还原着我们中华文化和艺术的美,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这就是我的工作。”


工程师出身的艺术史论“网红”主播

祝唯庸是标准的“理科生”,北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后,做了近10年工程师。他设计的物流行业分拣中心,仅规模较大的,就有20个左右。


“如果只是书画艺术创作,完全可以兼职做,可以把它作为业余爱好,是一种生活方式。”祝唯庸说,古人亦是如此,很多人并不是职业的书画家,但并不妨碍他们在书画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幼时在集市上看到人家书写春联,祝唯庸被笔墨的点画勾连、浓郁枯淡深深震撼。少年心中,传统文化的种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深种。


再后来,祝唯庸又对评书和各种语言类节目产生了痴迷,他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因为热爱,祝唯庸尽其所能地投入其中,广泛阅读相关文史艺术书籍。


“感谢这个时代,互联网让人人都有发声的渠道和机会,现在很难有人被彻底埋没,你只要有一点点才华,都有可能冒出头来。”当祝唯庸把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录制的中国艺术史音频内容放在“喜马拉雅”上面的时候,“得到了一些听众的认可”,没有任何的推广和宣传,仅靠听众间的口碑传播,祝唯庸居然就这么“火了”。


“我认为对于刚刚接触传统艺术的人,从史论方向入门是必要的,不容易误入歧途。但我做节目的初衷,并不是想要在网上开设艺术史论的专业课,我想要做的,是努力把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介绍给更多人,变成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祝唯庸坦言,做史论工作,尤其是查阅史料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祝唯庸就开始考虑全职写书做节目,“我很多朋友都说我非常有勇气”。


做传统文化相关的工作一直是祝唯庸的梦想。


“我并不是一时冲动。”祝唯庸很确定地说。理科生数字化思维告诉他,通过卖书、部分的知识付费等这些商业渠道,估计这件事完全可以作为一个职业的支撑,他果断辞职了。


“如果外人从职业或者身份的角度看,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但是其实从我自身感受上讲,变化并不太大。”在祝唯庸看来,书画一直就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的业余时间几乎都‘浪费’在这上面”。


看书、写字、画画,是祝唯庸最大的爱好,他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这上面。只要有空,他或是埋头书海,查证史实,考究细节;或是研习书画。“8小时以内的时间决定你的现在,8小时以外的时间决定你的未来。”祝唯庸说,正是多年来充分利用8小时以外时间所做的积累,成为他成功“转型”最大的助力。


祝唯庸眼中的“跨界转型”,只是把他自己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这部分内容放大。改行对他的人生是一个“方向性的转变”,但不是一个“颠覆式的变化”。


“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


在正式做《一听就懂的中国艺术史》这个中国艺术史论的音频节目之前,根据过往的经验,祝唯庸把这个节目受众定位为中老年男性。


然而实际情况却让他出乎意料。节目受众女性多于男性,中青年多于中老年。“节目做了两年来,我发现一个最大的变化,那就是听众的平均年龄在不断年轻化”。祝唯庸说,最初70、80后是主力,现在已经变成80、90后。其中90后听众“由开始的10%增长到25%”,95后占比8%。


祝唯庸的听众,好多是在校大学生。有问必答、留言必复,祝唯庸的微信和节目评论区,经常被挤爆。“我会认真看每一条留言,坚持亲自处理,珍惜听众与我的每一次互动”。祝唯庸,就是他们最好的网络倾诉对象。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从事设计工作的听众。这位听众从小按照西方学派体系学习美术,毕业后从事设计工作。熟知西方艺术,却对国学国画知之甚少。“越长大,越渴望填补中国书画知识的空白。”祝唯庸说,“这种发自内心对于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求,是我不断创作的不竭动力。”


国学社、汉服社、书画社、民乐社、茶艺社等这届年轻人,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自发地组织起来,身体力行,成为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就像我们现在在各种景区,到处可见很多年轻人穿着传统汉服拍照留念,甚至还有一些年轻人,穿着汉服走在街上,特别从容和自信,这就是他们热爱的体现。”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国潮”“国风”作为张扬个性,表达情怀的方式。《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在年轻人中迅速走红;李宁、回力、花西子、大白兔等国货品牌,塞满了90后00后的购物车。


与他们沟通多了,祝唯庸发现,当代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不是功利的,而是主动的,发自内心的。”至少在他的听众中,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接受,要“比上一代更高”。


多渠道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祝唯庸看来,相较于他的青少年时代,如今的年轻人,获取知识有着更加多元的渠道。短视频平台、音频平台、网络等是年轻人接受知识的渠道不止局限于课堂。


“我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文化,这并不是喊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受”。祝唯庸眼神坚定。“我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我很幸运,能够在自己年轻时候做这个事,运用现代科技的力量,以95后感兴趣的方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我们都在努力地诠释和还原着我们中华文化和艺术的美,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这就是我的工作。”祝唯庸笑言,“有人曾经告诫我,把爱好变成工作是一种幸运,但也可能最终变成负担,会丧失最初的热情。我只能说到目前为止,我仍然热爱这个事情,一如既往。”


“有人说世间最美好的事情是爱有回应。我觉得我热爱的东西得到回应,就有一种强烈的幸福感。”祝唯庸如是说。


编辑:苏阳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