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九一书画艺术品空间 WWW.SHUHUA91.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评论
吕澎:罗中立绘画艺术的重复激情
0
发布时间:2022-08-28

00.jpg

在一幅有男女人物的草图上,有这样一句话:“重复并不是基于对内容的选择,而是想深入其中,让人读到另外的东西。”写下这句话的作者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完成著名绘画作品《父亲》(1979年)的画家罗中立。草图的完成与《父亲》相去有三十年的时间,画家与人们共同经历了太多的艺术潮流和艺术倾向的变化,从风格到观念,中国的当代艺术就像万花筒里的情景,碎片化了。尽管人们从观念到语言获得了对艺术与艺术史的认知,但是,在涉及到具体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作品将如何对其进行判断时,却遭遇困难。数十年来,罗中立没有改变他的绘画题材,他记忆中的那些大巴山农民以及他们的生活,始终是他选择的内容,没有变化,反反复复,无休无止。直到今天,我们很容易在他最新的作品里找到数十年前作品中的痕迹:农民、他们的用具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可是,基于艺术史的方法,如果将罗中立不同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差异就变得非常明显了,我们会清楚地看到艺术表现与语言的变化,就像在西方画家例如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不同时期的风景、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不同时期的静物、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不同时期的人物中看到的那样,这些不同时期的差异构成了艺术家的整个艺术历程中的不同部分,它们共同结构出艺术家的艺术整体。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从1979年起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样,“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彻底告终;会议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样,过去习惯用意识形态标准来控制文学艺术的力度从此开始渐渐减弱,人们被告知:经济建设比阶级斗争更重要,而事实上,尽管之后在1984年和1987年分别有“清除精神污染”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短暂的政治运动,可是,这个国家朝向经济建设以及相应的改革方向的步伐不断在加速。这是罗中立以及同时代其他艺术家的基本政治背景,这个看上去仅仅限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实际上导致了人们普遍的思想解放,其影响力和作用涉及到与人文学科紧密相关的政治思想、价值立场、美学观念以及艺术风格,当政治的基本目标发生改变时,相应的变化就演变为整体性的变革。


在上述背景下,罗中立的《父亲》自然会唤起人们巨大的心理震荡。之前,人们习惯看到巨大尺寸的领袖肖像,那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对巨大尺幅的图像享有专利。这个标准来自“文革”“三突出”的艺术思想,这个由江青归纳的艺术思想普遍影响并决定着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其严重性与绝对性涉及到艺术家的作品是否可能得到展出,涉及到对艺术家艺术水准高低的评判,甚至涉及到艺术家是否能够获得政治上的基本信赖和创作艺术的权力。1973年,画家杨力舟夫妇完成的《挖山不止》受到了当时评委的肯定,可是,“从整个展览会看,这一幅画尺幅比较大,陈永贵的头像超过了其他作品中的毛主席头像,这是不行的。所以只能让《挖山不止》落选。”


可是现在,罗中立使用了只有描绘领袖才能够使用的尺幅,他将一个普通的农民的脸如此放大,的确让所有熟悉“文革”艺术的人们普遍吃惊。有美术史常识的人很容易将这个满脸皱纹的农民形象与美国超级写实主义克洛斯(Chuck Close,1940- )的绘制方法联系起来,不过,在1979年的时候,能够看到克洛斯作品的人微乎其微,观众仅仅对对如此细腻地描绘人物形象的方法赞叹不已。他们关注的重心几乎不是方法与技巧的新颖,而是结果的震撼。不过,画家坦陈了他对美国画家的借鉴。


技巧我没有想到,我只是想尽量的细,愈细愈好,我以前看过一位美国照像现实主义画家的一些肖像画,这个印象实际就决定了我这幅画的形式,因为我感到这种形式最利于强有力地传达我的全部感情和思想。东西方的艺术从来就是互相吸收、借鉴的。形式、技巧等仅是传达我的情感、思想等的语言,如果说这种语言能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那我就借鉴。


折叠罗中立:我的学弟庞茂琨

四川美术学院架上绘画对美术史的贡献比较大,改革开放以来,从早期的“乡土”到现在的“卡通”,都一直保持了一种很有激情的探索状态,每个时期都出现了代表性的艺术家,这种延续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是难能可贵的,至少它代表了一个重要的分支,因为不管是群体也好,还是个人也好,都强有力的来支撑这种精神上的拓进,正是有了这些艺术家的努力我们的世界才显得不那么孤单。


庞茂琨作为四川美术学院油画发展的见证者之一,虽没有赶上“伤痕美术”的大潮,但在“乡土”的滋养中开始了自己的艺术道路,他的作品中不管是其早期的古典主义创作还是最新的对于消费社会、虚拟的假象,荒诞的、无厘头景象的描绘,对生命的体验和个性化的表达始终是其画面中存在的核心,这一点也是四川美院甚至是西南艺术群体身上共有的特性。当庞茂琨还在上四川美院附中时,罗中立、张晓刚[微博]、叶永青等等四川美院的77、78级已经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那时候庞茂琨会经常趴在教室的外面看这些学长们画画,在三年之后也就是1981年庞茂琨如愿考上了四川美术学院,并在1984年的全国美展中像他的学长罗中立一样变得全国知名。


2013年7月21日下午4时,“浮世·游观——庞茂琨艺术展”于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继2010年“今日之神话”、2011年“不动声色的凝视”之后庞茂琨作品的又一次集中展示,与前两次相比他的创作又有了新的变化,如果说他早期的艺术中蕴藏着唯美的古典主义的情怀,并且有着烂熟的表现技巧,这次展出的作品可以明显的看到庞茂琨打破自己过去所惯有的图像方式,在技巧、观念上都不断取得了突破。


在展览中,作为庞茂琨学长和领导的罗中立显得很高兴,在谈到庞茂琨时他表示总是有很多的感慨:“提到庞茂琨我总是有很多的感慨,早在我的大学时代他就是我们四川美术学院附中的小学弟,而在此后近三十年的岁月,他不仅仅是我的下属,更是我的好兄弟、好朋友,在共事的漫漫岁月里,他性格中的平和、幽默赢得了无数师生们的肯定。”


庞茂琨早期的作品在他看来“蕴藏着唯美的古典主义的情怀,并且有着烂熟的表现技巧,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对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并不满足,总是在艺术上探索,孜孜不倦。”而此次展出的作品:“打破了庞茂琨过去所惯有的图像方式,在技巧、观念上都不断取得了突破,这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艺术家借鉴和倡导,在画里面有他的亲人,有他的朋友以及很多他所熟悉的面孔,这更加让我坚信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艺术家自我与社会碰撞中的精神映照,那些来源于内心的体验,那些得自于日常生活中的感触共同构成了庞茂琨的绘画世界。




Tags: